貧窮是最大的人權問題(2006年12月14日刊登於《日本時報》)
十二月十日是世界「人權日」。
「貧窮」可以說是今天最急待解決的人權問題,因為貧窮威脅生命的尊嚴。事實上,它剝奪人們享有最基本的生活水準的權利和自由。
把視線投向這個現實社會,就可看到極度貧窮在這個地球上引至營養不良、食水和醫藥短缺等問題。據說每日有近二萬四千人因此喪命。也就是說,每一小時大約有一千人死亡。
如果用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譬喻的話,那就等同滿載五百人的大型珍寶客機每隔三十分便掉下一架的情形。而且,其中的四分之三都是五歲以下的幼童。
二○○○年九月,世界各國首腦雲集聯合國,提出要在二○一五年為止,將「靠每日不到一美元維生的人口比例」與「挨餓的人口比例」減少一半。可是,這目標連同後來一起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還是原地踏步,仍未有進展。
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凱末爾・德爾維什署長曾就因無法解決貧困問題而造成的嚴重後果,發出強烈的警告:「對世界上的貧窮階層而言,那將是一場極大的悲劇——不過富裕國家也不可躲避失敗所意味的後果。在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裡,我們的共同繁榮與共同安全主要取決於跟貧窮鬥爭的成敗。」
世界上,有部分人以消耗巨大的資源來維持富裕的生活,而在他們的背後,有很多正捱饑抵餓、人的尊嚴受到侵害的人。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貧富差距,由此產生的仇恨與暴力,可以說是令人痛心的連鎖反應。
《世界人權宣言》的序言切中問題的要害:「…無視和侮蔑已發展為野蠻暴行,這些暴行玷污了人類的良心」。
佛法的中心思想中有「緣起」一說。一切現象是在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條件相互關連中產生的。
誰也不可能獨自生存,任何一個國家也不能單獨存在。兩株蘆葦只有互相依附才能豎立,如果其中一株倒下,則另一株也會一同倒下。
今天,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不分彼此的「世界公民」意識吧!站於這種清晰的認知與視野,人就會理所當然地反省自己的應有態度。
生命尊嚴不斷受到威脅的人們,可說正遭受到國際社會「漠視」暴力的摧殘。明知現狀這樣悲慘,卻不採取實際行動,不能不說是懦弱膽怯的表現。
這使我想起美國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博士說過的一句話:「不盡快伸張正義,等於把正義拒於門外」。
不是沒有希望,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良方。以NGO(非政府組織)等為首的眾多熱心團體和人士,正努力向貧窮宣戰。
例如,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所創的「小額信用貸款計劃」,讓許多窮人以一己之力來「脫貧」,明示了一個可行的新模式。
可是,對於大部份極度貧窮的地區來說,如果缺乏國際社會的援助,卻連想踏出脫貧的第一步也很難辦到,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因此,政府機關必須運用以大局着想的智慧和計劃,進行唯有他們才能辦得到的大規模援助。聯合國機構和地方政府、非政府機構之間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從UNDP的數字來看,解決貧窮問題所需的費用,只不過是全球總收入的百份之一。相比下,世界各國的軍事費用總額卻高達一兆美元。如果能夠糾正這種不平衡,則保障「人類家族的安全」就絕對不是夢話。
對貧窮國家的支援,並不能看作是憐憫。因為,在苦不堪言的逆境中,仍然有堅強地活着、不失做人的自豪的男女老幼。
然而這些人因生命尊嚴受到威脅而處於恐懼與不安之中——他們的基本人權正受到侵害。
《世界人權宣言》明言:「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參見第二十五條)
原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曾指出:「『免於恐懼的自由』可謂總結了整套人權哲學。」
今天,由於經濟的一體化,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變得更加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我們有必要、亦有可能在這巨大的趨勢中思考、重新掌握我們的日常生活。
自己的行動究竟會對遙遠國度的人們造成甚麼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中又有甚麼值得我們學習?在解決貧窮問題方面,「一個人」所能做到的,絕對不小。
人類的歷史,正等待著從最受壓迫的人民之中,誕生出新的希望與創造力。
為了讓這樣的人們獲得活力,我們應該把他們置在國際社會的正中央,加以注視和關注。如此,世界不但在物質方面,在精神方面也都會變得豐裕起來。
~池田大作著,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