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法華經的智慧——論二十一世紀宗教

超越「欠缺哲學的時代」

「自己從永遠的過去就是佛,直到永遠的未來也是佛」的真理……為使人人易懂這個真理的,就是《法華經》。而讓眾人能實際體會此法理的就是末法的《法華經》行者——日蓮大聖人。

《法華經》是教示人們如何以這如宇宙般廣大的「心之秘寶」,去戰勝無能為力的感覺。它告訴人們以宇宙的大生命,度過朝氣蓬勃的人生,並教導我們變革自己,嘗試真正的探險。

《法華經》不但擁有包容萬眾朝向和平的胸襟,也充滿著絢麗文化和藝術的薰香。更能使人開悟大境涯,無時不以「常樂我淨」生活,無地不以「我此土安穩」營生。

《法華經》裡述說與邪惡奮戰的正義觀,有鼓勵疲勞的人的溫馨場面,也有鼓舞人們消除恐懼的勇氣。

經文裡有三世自由自在的歡喜合唱,自由的飛翔、燦爛的光芒、花草、綠樹、音樂、繪畫和電影。亦有最高的心理學、人生學、幸福學、和平學,是「健康」的根本軌道。亦能使人醒悟宇宙的真理——「心變則一切改變。」既不是個人主義的「荒地」,也不是全體主義的「牢獄」。具有化世間為慈悲淨土的力量,能使人們互補不足,共勉共生。

來源: 《法華經的智慧1》

* * *

喚醒民眾之經典

所謂佛,是指能悟得己身生命真實的人,亦指能悟得所有人的生命真實,此悟得就是佛的智慧、《法華經》的智慧。因此,若問《法華經》為誰而說?答案就是「為了所有的人」,以及為求得「自立」的人們而說的。

在這當中,當然不會有僧俗、男女、貧富、貴賤、老幼等差別,因為《法華經》是「為了人」、「為了民眾」而說的。

……任何人都能平等地擁有成佛的可能性,任誰都可以達到絕對幸福的境涯,這就是《法華經》的教示。

若從民眾的觀點來看,應注意的是,釋尊當時用何種語言來法呢?據說他是用摩訶陀語,一種民眾日常用語。

來源: 《法華經的智慧1》

* * *

《方便品》
「諸法實相」的精神——為變革現實挑戰不止

人間革命即社會革命、環境革命。

大聖人在《諸法實相抄》中曾舉出妙樂的解釋:「依報正報、常宣妙經」。即是說,不管依報(環境)或正報(生命主體),全都是顯示妙法蓮華經。

天台也說:「國土也有十如是。」依報和正報並非各自獨立,而是不二的。人的變革可通於國土、社會變革之原理,由此衍生。

以「諸法實相」之佛眼來看,森羅萬象是屬於一個生命體,只憑正報不可能有幸福,單憑依報也不可能會有和平。沒有自己幸福,他人不幸的。使別人幸福,自己也會隨之幸福。若有一人不幸,自己就不會完全幸福。所以能「為變革現實挑戰不止」才是諸法實相的精神。

大聖人道出寫《立正安國論》的心境:「是為國、為法、為人,非為我自身也。」不管碰到任何大難風暴,大聖人都未曾讓救濟民眾的火焰熄滅。

來源: 《法華經的智慧1》

* * *

《藥草喻品》
激發個人特質的「智慧即慈悲」

重要的是,佛的說法總以「承認人的多樣性」為出發點。狀況、個性、機根皆異的人們,如何才能使其成佛?法華經是在不離開所謂各別的人此現實之下,明示成佛之道。「愛惜每一個人」,不但是法華經所揭櫫的人性主義、人道主義,更是佛的心。以「一切眾生的成佛」為根本目的的法華經,也是由愛惜每一個人開始的,除了貫徹這一點以外,別無他途可循。

來源: 《法華經的智慧2》

* * *

《如來壽量品》
十界互具(上)--- 菩薩界和佛界

壽量品所說的「久遠之佛」,指的到底是誰?經典有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佗劫。」此處的「我」係指「法界之眾生也,指十界之己己云我也。」(御書787頁)

所以,壽量品的「久遠之佛」是指一切眾生,能不改凡夫之身而成佛。生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人人皆平等為佛。差別的是有無自覺而已。

佛並非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彩飾己身,我們的生命原本就是佛。宇宙當體原是佛,因為太陽高昇、月亮高掛、綠蔭吐露芬芳,都屬慈悲,宇宙就是一具無始無終地反覆慈悲活動的大生命體。此大生命即稱「久遠之佛」。

不論十界的任何生命,都與壽量品之佛成一體。能否回歸本來的生命,關鍵就在於信心。

大聖人教示:「壽量品者,十界眾生之本命也。此品云本門者,云入本之門也。」(御書836頁)

「久遠之佛」的大生命才是十界眾生的「本命」。進入此本來的生命之中,就是本門的真義

來源: 《法華經的智慧4》

分享此頁內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