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日中關係

本來是政治家或經濟家做的事……我認為大家都是人,蘇聯人、中國人也一樣,都是人類的一份子。對於人來說,只有令人信賴的誠實,才可以坐下來協商。如果不討論和平、教育、國際問題,無論時間過得多久,也不過是政治議論。而且變成強者與以力取勝的理論,這樣惡性循環,絕對不可以。1 ——池田大作

1968年,池田在一場創價學會學生部的會議上呼籲重建日中關係

1968年,池田在一場創價學會學生部的會議上呼籲重建日中關係

池田大作認為,化解衝突最有效的方法是對話,那是掌握在每個人手中的工具。他寫道:「如果沒有對話,人類只得在獨善其身的黑暗中摸索。對話可說是在黑暗中互相照亮對方足下,找出應行之道的燈火。」2與人會面,進行對談是他一貫的活動焦點。不僅如此,他還在猜忌與不信任的高牆存在之處,建立起溝通的階梯。

最明顯的例子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1968年,池田在一場有1萬數千名大學生出席的會議上發表演講,建議日中關係正常化。在當時,日本與中國正處於敵對的立場,反中及反共的情緒瀰漫於日本社會。池田的倡言遭到強烈的批評,他還受到來自右翼份子的生命威脅。儘管如此池田仍然堅持,和中國維持和平關係,是讓亞洲區域穩定的關鍵。他還主張重新接納中國進入國際社會,強調那是建立世界和平的根本條件。他的倡言敞開了日中友好的門扉,促成日本與中國在政治層面上一連串的交流活動,也為後來兩國邦交的恢復鋪路。

池田與妻子香峯子在1975年第三度訪問中國,並與當地的人民交談

池田與妻子香峯子在1975年第三度訪問中國,並與當地的人民交談

2006年,創價學會青年部部員與中國學生在上海合影

2006年,創價學會青年部部員與中國學生在上海合影

池田盡力改善日中關係的動機,出自他年輕時兄長對他說的一番話。池田的哥哥被徵召入伍,在某次休假省親時,曾對他講述日本軍在中國的暴行。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在那裡造成了道之不盡的傷亡與禍害。池田之師,也就是創價學會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在生時也諄諄教誨——創價學會的使命,是為亞洲區域帶來永久的和平。

與周恩來總理見面

1974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在病中仍堅持與池田見面

1974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在病中仍堅持與池田見面

1968年,池田提出倡言,建議日本與中國建立邦交。1974年,他第二次訪問中國,和周總理見了面。當時這位中國領導人雖然因為癌症末期而住院,但仍然堅持與池田會面。

周總理與池田的會晤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林麗韞委員擔任翻譯,林女士回憶兩位會面的情形:

「給我的印象就是,池田先生很想見到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總理也在自己身體稍微允許會見客人的時候,就請他到醫院來見。就是說想相見的人,雖然時間是晚了一些,終於見到了,是這樣的一個感覺。所以看到總理比較消瘦,池田先生很自然就扶起他的手。周恩來總理緊緊握住他的手,用很有神的這種眼神,看著池田先生的眼睛,說:『我終於見到你了。』所以我就跟剛才講的聯繫起來,就是說總理的眼光也是抱著,對池田先生這樣有見識、有精力,又很有活力在日本開展和平友好活動的朋友,寄以希望的那種眼神來看著他,我是這麼來理解。」3

會面之後,池田為了不負周總理厚望,為日中友好奮鬥數十載。池田時常提醒日本年輕的一代——日本在國家文化和精神方面虧欠了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莫大的恩情,也鼓勵年輕人正視歷史,看清這個在日本與鄰近國家的關係上蒙上陰影的因素。創價學會的青年無論以個人立場,或作為學會全體的代表,都拓展了活躍的國際交流。

池田寫道:「因此,不能只進行政治、經濟層面的外交往來。推動能加深民眾與民眾互相理解的教育、文化的交流,也是絕對重要的。我抱著為青年們開拓超越文明的差異、連結人心的對話之路的願望,多年來行動不輟。」4全文

池田的努力受到中國各方的肯定。他獲頒中國多所大學的學術表揚,還有三十所以上的大學成立了研究中心,專門研究池田的思想及哲學。前任中日友好協會主席孫平化曾經如此評論池田在外交上的貢獻:「池田會長所搭建的『金橋』實在是具有特殊的構造,從這座橋上走過的人如果越多,這座橋就越加堅固。」5


分享此頁內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