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成功取決於社會草根層級的行動(2015年12月22日刊登於《日本時報》)

池田大作著

  12月12日,世界195個國家代表在巴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會議(COP21,又稱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了一項用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性協議。與會人員深感減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簡稱減排)是當務之急,在這共識的推動下,大家跨越重重艱難,最終制定了2020年以後代替《京都議定書》的框架。

  地球變暖的後果,不僅止於冰川消退、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豪雨、熱浪,及其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機率也會上升,農作物收成會因此受到打擊,釀成食物供給危機。

  這也會嚴重影響到社會上的弱勢族群,而兒童更是首當其衝。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警告,在今後的十年期間,直接受氣候變化關聯的災難所影響的兒童將達兩億人之多。

  我們不可忽視亞里斯多德的告誡:「波及範圍最廣的事反而最不受關注。每個人基本上只顧自己,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唯有在牽連到自身的情況下才會開始關注。」假如這樣的心態在應付全球環境問題時繼續影響我們,人類的前途將黯淡無比。

  世上無數人正苦於日益惡化的氣候變化危機。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在2015年3月於日本仙台開幕之際,南太平洋島嶼國家瓦努阿圖慘遭熱帶氣旋帕姆吹襲。不斷接到有關當地受害報告,瀰漫著一片悲天憫人氣氛的大會通過了《2015-2030年仙台減災框架》,明確指出:「氣候變化是催生災害風險的因素之一」。

  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太平洋島嶼國家的領袖激昂地敦促各國採取措施防止海平面上升。這是個事關島嶼存亡的問題。大會最終推出一個長期目標,要把全球平均氣溫增幅限制在只高於工業革命前全球平均溫度攝氏1.5度的範圍內。

  由於巴黎協議所定的減排指標沒有法律約束力,一切措施任憑各個國家來實施,因此要達到顯著的削減,依然前路茫茫。但是,我確信「同理心」及「共患難的精神」,是建立真誠的國際合作關係,為全人類謀求福利的關鍵所在。

  分析顯示,當下的減排成果早已大幅超越了《京都議定書》所制定的指標。所有簽署國家現在必須齊心協力,一往無前地有效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已故好友、肯尼亞環保運動家旺加里・馬塔伊博士的真知灼見:「我一直都相信,我們的問題,必須由我們自己去解決。」我完全同意。我們都有力量去齊心對抗威脅,合力創造我們期待見到的未來。

  若說對抗威脅框架非在國家及政府層級展開不可,那麼民間社會的角色便在於幫助人們發揮潛力,共創美好未來。無論是對抗全球變暖,或是更進一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社會,這個步驟不可或缺。

  在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方面,國際創價學會一向努力於社會草根層級啟迪人心。我們與國際地球憲章聯合製作「變革的種子」與「希望的種子」這兩個在世界各地巡迴舉辦的環境展,藉此說明每個人各於其所所付出的行動,具有造就變革的無限可能。

  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制定了12月3日為青年與下一代日。聯合國青年問題特使欣達維指出,最近於世界各地開展的氣候變化相關活動,大部分都是由年輕人籌辦,並強調:「這是我們這一代該解決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責任。」

  聯合國於去年採納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計劃》,列出五項優先行動領域,其中一項標榜要增進青年自強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投身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行列。由此可知,讓肩負未來的青年參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堅信,努力制止甚至扭轉全球變暖的趨勢會是個漫長的過程,而增進青年自強的能力,是從此次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始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此文譯自於2015年12月22日刊載於日本英文媒體《日本時報》的文章。>

分享此頁內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