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自強精神的連鎖效應(2014年11月5日刊登於《日本時報》)

池田大作著

  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威脅,多到令人不知所措,而其中最急迫的,莫過於氣候變化的問題。

  今年9月,120餘國的領導人出席了在聯合國舉辦的高峰會議,討論如何因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而社會大眾對於此會議關心及投入的程度更是令人瞠目:在高峰會議開幕的兩天前,數十萬民眾集結在紐約的街頭,要求大會對氣候變化採取更有力的對應措施。

  適用於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法,也可以沿用於其他議題。如果想避免最壞的結果,政治領袖有必要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全球人民一致的行動。

  唯有人民的團結,才能從根本上啟動重新審視社會有何機制、而這又是為誰而設的檢討過程。能化解我們所面臨的危機的關鍵,在於凸顯及增強人類社會中每個領域的韌性,並且讓人們的潛力得以發揮,將即使是最困難的處境,都轉變為創造美好未來的契機。

  我深信,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教育在增強韌性,以及團結起致力建造可持續發展全球社會的人民等方面,可以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的最後一年,以此為契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於下星期在日本名古屋召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大會」,而且在那之前,也在岡山舉行一連串的相關會議。

  名古屋的會議上將推出「可持續發展教育全球行動計畫」,計畫內容指明:「可持續發展不是僅僅透過政治協議、財政方面的優惠或是科技的途徑就能達成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在思想及行為上有所改變,而教育則在促成這類改變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我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在進一步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時,我們的努力應該集中於讓人自力自強,鼓勵大家採取行動。唯有當人們有明確要爭取的目標,譬如要維護自己所珍惜的人或事物,或是希望把有意義的東西遺留後世,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假如人人心中對未來都有明確的想法,且在自己活動圈子及關心所及範圍內與人分享,那麼人類的潛力與可能性就會獲得充分的發揮。透過學習來提煉打造自強的精神,此舉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創造一個人人自動自發的連鎖效應。

  我有幸結識已故環境運動家馬塔伊(Wangari Maathai)博士並與她成為好友。馬塔伊博士所發起的植樹運動是絕佳的例子。她在肯尼亞發起的植樹運動已傳至全世界,至今在全球各地促成了超過一百億棵樹木的栽植。

  能夠有這樣的成果,其主因在於馬塔伊博士一直強調「自強」的重要,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認同此活動的正確性,並有實際的成就感。人們在迎向周遭的挑戰時所感受到的驕傲與喜悅,可以鋪砌成一條通往可持續發展全球社會的穩固道路。

  在某種意義上,保護我們所珍愛的環境,或將我們的夢想託付給未來,並不需要超乎常人的技能專長,就如同最近我聽到一位住在岡山縣的60多歲婦人的故事。這位婦人在丈夫過世後,多虧鄰里鄉黨的鼓勵,才能超越她那深度的悲傷。

  她所居住的山村其實人口逐年減少,甚至面臨滅村的危機。出於感謝,也因為想要做些事來回報社區,這位婦人開始在一家老人護理設施當義工,走訪那些很可能會被孤立的老人。

  這位婦人談道對方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展現出一位自強的人如何能夠發動一個轉變的過程。

  若想加深作為地球居民對未來的責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不懈地去面對現實,去面對所處社區中的種種挑戰,因為那裡正是我們生命戲劇上演的舞台。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社會所意味的,就是從事這樣的事業工作。

  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需要人們對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有所認知,需要他們主動採取行動去改變環境。從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中得來的經驗,顯示了教育有讓人「自強」的力量。

  將雙腳牢牢地踏在自己社區的土壤上,與朋友及鄰居分享彼此對未來的關切及希望,並成為變革的先驅——這其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學習歷程。

  民間社會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方面的努力,至今已經在世界各地收到很好的成果。今後的挑戰,在於使更多人願意付出心力,來擴大這關心社會的人際網絡。為此,我期待下星期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大會能得到有意義和豐碩的結果。

  <此文譯自於2014年11月5日刊載於日本英文媒體《日本時報》的文章。>

分享此頁內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