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中國與日本——至關重要的關係(2013年2月25日刊登於《日本時報》)

池田大作著

  去年是日中恢復邦交40周年的重要年份。不幸的是,不少原本為歡慶這佳節而召開的活動和交流計畫,因雙方緊張局勢不斷升高而被取消或推遲。兩國關係跌至二戰後的谷底,經貿往來也轉冷。不過,我對日中關係的未來一點也不悲觀。

  中國有句古老格言:「滴水穿石」。日中友誼是二戰結束以來先驅們不懈努力培養起來的。他們早在兩國邦交正常化前就努力打破橫亙在兩國間的種種障礙。多年來無數交流穩健地促進和強化了這些友好的紐帶,使之不會輕易斷裂。

  1968年我呼籲日中邦交正常化,當時在日本連提到與中國友好往來的可能性都是件近乎不可想像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年的形勢比現在更嚴峻。但我相信,若跟鄰國沒有友好的關係,日本就不會有未來。與中國關係穩定、融洽,對亞洲和世界沿著和平之路前進也至關重要。

  日中建交後,我於1974年12月訪問北京,有幸拜會了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副總理。我從交談中瞭解到,在他們的眼中,日中兩國的人民均為日本軍事政權下的受害者。這更堅定我的心志,要在兩國人民間築起永不崩潰的友誼,確保今後不再爆發任何戰爭。

 由那時起,我為促進兩國友好交流全力以赴,並且特別把焦點集中在青年的身上。1975年,創價大學錄取6名來自中國的公費交換留學生。40年後的今日,總共有10萬名中國學生在日本留學,而在中國也有1萬5千名日本學生就學。

  多年來,日中在文化、教育和許多其他領域進行了交流,包括了349個友好城市協議的締結。雙方間也建立了互助的傳統,在諸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等艱難時期互為對方伸出援手。

  儘管局勢偶爾顯得緊張,但兩國的友誼之河仍舊逐年壯大。這是通過無數次面對面互動和交流,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每一次的交流都有其小而重要的貢獻。因此,不管遭遇什麼磨難或障礙,這道河流不會輕易乾涸。我們也絕不容許這種情況發生。

  政治和經濟的領域總是受到時局起伏的影響。和平的年代的確來得不易,這也是為何每當面對危機時,堅守《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兩項主要誓言顯得重要: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不在任何地區謀求霸權。

  只要我們堅持這些原則,就必定會找到克服當前危機的辦法。相較於風平浪靜的時期,多事之秋才是加深相互理解和鞏固日中關係的絕佳時刻。我籲請日中兩國重新許下堅守《日中和平友好條約》這兩項誓言的承諾,並且即刻設置一個高級別對話平台,防止雙方關係的惡化。

  形勢越困難,為和平與共生進行對話就越重要。即使途中出現激烈的爭議,坦誠的對話可讓雙方認清彼此的立場及主張中,到底包含著一些什麼樣的憂慮、關心及理想。

  基於這個道理,我建議日本與中國定期舉行首腦會議。

  我相信,目前的日中問題是個難得的機會,兩國應該趁此時機搭建一個讓雙方領導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皆有機會面對面進行交談的架構。

  我還想進一步建議日中兩國共同設立一所以保護環境為目標的東亞合作機構。作為一個可以在2015年落實的短期目標,這種造福人類的合作行動,將為其他以和平及共生為宗旨的新夥伴關係的形成鋪就道路。

這個新的機構將讓日中兩國的青年有機會為相同的目標同心協力,同時也會開創為東亞的和平及穩定進行合作的先例,最終落實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社會。

  1968年9月,我敦促兩國年輕人攜手共建更美好的世界。透過這麼多年的交流和互動,這一基礎已默默建立起來。

  我認為,如今的重點,應該是那些更顯著、更持久的目標。當前所需的,是把目光投往中期、長期的未來,在不同的新領域樹立更具體的合作模式。

  我也堅信,透過此類持續和堅定的努力,日中友好的紐帶將變得堅不可摧,並被後人自豪地代代傳承下去。

  <刊載於2013年2月25日《日本時報》;中文翻譯:創價學會國際廣報局>

分享此頁內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