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聆聽核武器倖存者心聲 加入簽署《禁止核武器條約》行列(2019年9月18日深入報導新聞社投稿)

  2017年9月18日,深入報導新聞社(IDN-InDepth News)刊載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的投稿文章,本網在此轉載全文:

  聯合國於今年7月通過的《禁止核武器條約》終於迎來開放供各國簽署的日子。有近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參與了條約的談判會議,並見證了其誕生。能見到條約生效在望,實在讓人感慨萬千。熱切期待原本支持該條約通過的一百二十二國及其他國家,踴躍加入簽署國行列,促使條約早日生效。

  建設無核武器世界是聯合國成立後首個聯合國大會(1946年1月)討論的議題,在過去七十多年來,也一直是多次審議的焦點。

  可是真正的突破,來自近年國際社會提高了對核武器非人道性的認知。「絕不讓別人飽嚐自己所經歷的苦楚」——這是世界各地原爆倖存者的殷切期盼。他們多年不懈的呼籲,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議論核武器的方向。

  他們的呼聲,宛如往國際社會投下一塊又一塊的石頭,最後堆砌成禁止核武器的磐石。他們勞苦功高,而英文條約序言中兩處使用「hibakusha」(日文「被爆者」的發音,意指原爆倖存者)一詞,彷彿對此表示讚揚及認同。

  條約之所以如此意義深遠,是因為當中無一例外地禁止擁有、使用乃至威脅使用核武器。這矯正了國際法院的1996年諮詢意見所指責沒有任何明文禁止規範。

  回顧過去,六十年前的9月8日,我的人生導師、創價學會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公布的《禁止原子彈氫彈宣言》,強調的就是無論任何理由也絕不容許使用核武器。

  國際創價學會(SGI)秉持著該宣言的精神,近年與ICAN(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等組織並肩行動,以期對條約的制訂起到推動作用。另外,SGI也與其他「以信仰為基調組織」緊密聯繫,以關於核武器宗教界立場,發表了八次聯合聲明,指出「無論是從人類要活得安全與有尊嚴的權利,或是良心與正義的需求、守護弱勢群體的義務、為未來世代捍衛地球的責任等各個觀點來看,所有傳統宗教的價值觀都與核武器無法相容」,從這倫理角度不斷喚起世間的關注。

  自冷戰時期至今,核威懾是不信任的惡性循環產物,而在其背後的是藐視生命的思想——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犧牲再多民眾也在所不惜。

  戶田在其宣言中強調,核武器對每個人的生命權利及全人類的生存權利構成最大的威脅。

  《禁止核武器條約》將為藐視生命的思想劃上休止符。就如談判會議主席、哥斯達黎加駐聯合國大使戈麥茲所描述的那樣,條約確立起的規範別具歷史意義,因為那將為二十一世紀開創新的國家安全範例。

  條約是一個把有核武器國及依附於核武器的國家皆納入考量的制度。條約並不把徹底廢除所有核武器裝備定為簽署的前提,而是另闢蹊徑,只要拆解核武器裝備及提出廢除的計劃,就可加入簽署國行列。

  奧地利代表指出,在談判會議上,無人希望見到任何國家或民眾的安全受打擊。對任何國家而言,和平與安全彌足珍貴,是無價之寶。出於這層意義,我們或許有必要捫心自問,有鑑於核武器的非人道性質,自己國家的安全,是否非繼續仰賴核武器來維護不可。

  為了廢除核武器,原爆倖存者們奮不顧身地展開行動。我要強烈呼籲,唯一在戰爭中遭受核武器轟炸,並遵守無核三原則的日本,應充分體恤他們「盼望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無核武器世界實現」的心願,開始檢討簽署條約。

  一旦動用核武器迎來反擊,後果將是一片狼藉的殘局,救濟活動無法展開,一切應對機制不能啟動,而且其波及範圍跨越國界,影響期間更漫無止境——這番情景在一系列關於核武器非人道性質的國際會議上得到確認,其中包括2014年12月的維也納會議,當時有來自美國、英國等有核武器國的代表出席。

  《禁止核武器條約》在經過無數次諸如此類的議論後終於得以成立,其內容所追究的不正是「必須把持續擁有核武器與國家安全劃上等號的觀念改掉」嗎?

  核武器問題絕對不可從一國的安全政策的角度來思考。把視野擴大至全人類的和平,及全世界民眾的生存權利,通力合作樹立新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安全範例,才可開闢出一條通向廢除核武器的道路。問題的關鍵,並非有核武器國與無核武器國之間的對峙,而是核武器的威脅與人類生存權利的對峙。

  我認為,結合全球民眾社會的呼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動如此意識的改變。目前全世界隸屬和平市長會議的城市多至一百六十二個國家及地區的近七千四百城市,這意味著,即使在有核武器國及依附於核武器來維持安全的國家中,訴求建設無核武器世界的呼聲也日益嘹亮。

  由於得到包括原爆倖存者在內的民間社會在背後的大力推動,條約成立前的籌備工作才有如此順利的進展。談判會議召開時,場內民間社會代表的席位被安排在後方。條約通過後,埃及代表指出,就民間社會對通過條約所付出的熱情與所作出的貢獻,理應被安排在備受尊敬的最前排,如實道出民間社會舉足輕重的角色。

  《禁止核武器條約》的通過象徵著廢除核武器的挑戰已經步入新的階段。今後的課題是如何讓條約的意義更廣為人知,以及如何為之打造更廣大、更堅實的支持後盾。

  條約第十二條是關於「普遍性」的規定。倖存者一直向外訴說核武器禍害的真相,我們有必要確保這樣的認知不受國界年代所限,成為人人共有的常識。和平及裁軍教育是其中的關鍵。

  那也是有核武器國及依附於核武器國家,共同參與建設無核武器世界此全球挑戰所不可或缺的作業平台。

  條約在民間社會的參與和貢獻下落實,就此特點而言,民間社會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為和平裁軍教育提供源源動力,以確保條約更貼近「普遍性」。

  在今天9月20日開放簽署條約的日子,我們決心與ICAN及其他民間社會團體攜手合作,傾力普及《禁止核武器條約》,開拓無核武器世界之道。

分享此頁內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