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就烏克蘭危機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發出的聲明(聖教新聞,2023年4月27日)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於2023年4月27日發表對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就烏克蘭危機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發出的聲明。於此刊載全文。 |
烏克蘭危機已進入了第二年。它不僅為該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也對全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引發使用核武器的恐慌。在世界要求早日解決此危機的強烈呼聲中,由主要工業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峰會即將於5月19日至21日在日本廣島舉行。
G7峰會在廣島召開,讓人想起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簡稱IPPNW)的共同創始人伯納德‧勞恩(Bernard Lown)的信念。1989年3月,當世界正迅速走向冷戰的終結時,勞恩博士前來日本訪問廣島。我們在東京會面時,他向我訴說了他在美國擔任心臟科醫生的工作時,驅使他投身和平事業的信念。
勞恩博士說道,身為一名醫生,他的信念就是把人們從悲慘的死亡拯救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逐漸昇華成廢除核武器的決心,因為核武器可以導致全人類滅亡。他的研究夥伴──心血管研究專家葉夫根尼‧恰佐夫(Yevgeny Chazov)也對此信念深有共鳴,二人跨越了冷戰的鴻溝,共同創立IPPNW。兩人在1980年12月進行的交流觸發了這場新運動,比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蘇共中央總書記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於1985年11月在日內瓦發表「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1]的聯合聲明早了五年。
翌年的1986年6月,勞恩博士與恰佐夫博士前往廣島,探訪了於1945年遭原子彈爆炸後仍因後遺症而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倖存者。隔天,他們出席一場研討會,並發表聯合演講。該研討會的主題「讓我們共同生存,而非一起滅亡──我們現在必須做什麼以防止核戰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凝聚了醫生們對守護他人生命最直接的感受,同時與廣島和長崎原爆倖存者的決心互相呼應──絕不讓地球上的任何人再次經歷核武器所引發的慘痛悲劇。
近年,隨著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肆虐,當各國似乎趨於閉關自守中,支撐著國際間公共衛生合作的是,「讓我們共同生存,而非一起滅亡」之中的團結精神。
立足於此團結精神,我強烈呼籲各國,通過G7廣島峰會致力為這場帶給世人災難的烏克蘭危機尋找解決的途徑,並且就防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達成明確的協議。
1962年10月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讓世界在驚恐中度過了十三天,而烏克蘭危機卻還在不斷惡化,除了俄羅斯計畫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也發生了在核電站附近展開襲擊及電力供應被切斷等事件。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將核電站的每一次電力供應中斷比喻為在擲骰子碰運氣,並提出警言:「如果我們允許這種情況一次又一次地持續發生,那麼總有一天我們的運氣將耗竭。」[2]我們確實無法否認目前的事態所帶來的災難風險。
在危機發生一週年之際,今年2月聯合國大會召開了一次緊急特別會議,會上通過了一項決議,呼籲早日實現烏克蘭的和平,並就戰爭對糧食安全和能源的破壞性影響等多種全球挑戰,表示深切關注。在決議的執行段落中,其中一段呼籲:「立即停止對烏克蘭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和對民用物體,包括住宅、學校和醫院的任何蓄意襲擊。」[3]為了防止平民百姓遭受更多苦難,這項呼籲必須獲得各方遵守。
作為關鍵的第一步,所有相關方面必須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協商空間,以實現徹底停止敵對行動。在有關國家努力推進下使談判取得進展的同時,我建議也邀請民間社會的代表,如在醫院守護人們的生命與在學校培育未來主人翁的醫生和教育工作者作為觀察員參與協商。
勞恩博士曾描述IPPNW的活動說,醫生們曾受過訓練,不把人嵌入同一個模式,此背景讓他們能抗拒這危險的傾向。他們也接受過培訓,針對乍看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他還呼籲人類跨越國家的差異,共同尋找通往和平之路,並將之稱為「希望的處方」(prescription for hope)[4]。我相信,如勞恩博士所描述般,在推動終結冷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醫生們所具備的素質,亦是在當前危機中能取得突破所需的條件。
今年3月,中俄首腦會談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表示:「雙方呼籲停止一切促使局勢緊張、戰事延宕的舉動,避免危機進一步惡化甚至失控。」[5]這與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所通過的決議互相吻合。
G7廣島峰會也應當向世界展示一帖「希望的處方」,努力實現立即停止對民用設施的破壞,並擬定邁向停止敵對行動協商的具體方案。
在積極推動烏克蘭危機早日解決之際,我敦促G7在廣島峰會上,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率先展開討論。核武器的威懾及對使用核武器的恐懼此一直無法消除的危機,從未像現今如此持續不斷。
近年,除了《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失效,美俄兩國相繼退出旨在維持參與國之間信賴的《開放天空條約》。伴隨烏克蘭危機的緊張局勢升級,俄羅斯在2月宣佈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簡稱《新裁武條約》),美國也停止了與俄羅斯共享核武器數據。如果連《新裁武條約》也失效,這將導致從1972年簽訂《反彈道導彈條約》和第一次限制戰略武器會談上簽署的臨時協定以來,美俄兩國為確保核武庫透明度和可預測性所架起的框架徹底瓦解。
自廣島與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以來,兩個城市的原爆倖存者與眾多民間社會團體攜手,一直呼籲正視核武器的非人道性。在無核武器國持續努力促進外交斡旋,以及有核武器國的自我克制下,世界成功維持了七十七年不使用核武器的紀錄。
如果國際輿論和使用核武器的禁忌意識失去了制約作用,那麼基於「其他國家的核武器為危險、而自國的核武器為安全」的核威懾政策,將把全人類推向懸崖峭壁,隨時可能萬劫不復。
在此基礎上,我於2022年1月,即烏克蘭危機爆發前一個月倡議日本在2023年主辦G7峰會時,舉行關於降低核武器作用的高級別會議,以創造有利於確立全面不使用核武器原則的條件。我認為,我們必須做出抉擇:一是允許《新裁武條約》失效,讓這道基於《不擴散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簡稱NPT)裁軍義務唯一殘存的防線崩潰,助長核武庫的繼續擴大,讓威脅加劇;一是將超過七十七年來不使用核武器的輝煌歷史,凝聚為有核武器國之間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相互承諾,並將此作為在嶄新且更牢固的基礎上努力重建NPT制度的核心。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我已發表兩份公開聲明[6]。在這兩份聲明中,我都提及五個有核武器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於2022年1月發表的聯合聲明,重申了「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的原則,並呼籲將此聲明作為降低核武器使用風險的基礎。
而去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發表的宣言中所表達的共識,其中也指出:「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是不允許的。」[7]
G20成員國包括了有核武器國的五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印度,以及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等依附核武器為安全政策的國家。該宣言具有深遠意義,如今G20成員國正式達成共識,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明確表示「不允許」,脈動著2021年生效的《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簡稱TPNW)的精神。
在G20首腦宣言中還強調,「當今時代絕不能是戰爭時代」[8]。因此,從廣島向全世界有力地傳達這兩個信息至為重要。
當G7首腦重新審視核爆炸的實際後果及核時代的慘痛教訓後,我敦促首腦們開始認真討論,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進而將對核武器不被允許的共識,體現在改變政策上。
G7的起源可追溯至1975年在巴黎附近舉行的朗布依埃峰會(Rambouillet Summit)。當時正值冷戰時期,六個國家的首腦出席了峰會。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簡稱SGI)正是於這一年成立。我將創價學會第二任會長戸田城聖於十八年前作為遺訓所發表的《禁止原子彈氫彈宣言》精神銘刻於心,當年走訪了五個有核武器國,與各國的要人和有識之士進行對話,探討實現世界和平的途徑。
結束五國訪問後,我於同年11月9日在廣島發表演講,強調了有核武器國亟須發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聲明,並給予無核武器國消極的安全保證,即保證絕不對它們使用核武器。我敦促採取上述措施,作為實現廢除核武器的最優先事項。我尤其關注當時即將於法國舉行的六個主要國家的峰會,並進一步建議在廣島舉行一次國際和平會議,作為邁向廢除核武器的第一步。
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方案,是因為我堅信,如果首腦會議不脫離只顧本國利益與安全的束縛,轉為擔負起全人類命運,以消除核武器為宗旨,這首腦會議就等於毫無意義了。
我的信念至今未變,這也是我對即將舉行的廣島峰會的期望。
人類曾不止一次處於核戰爭的邊緣,尤以古巴導彈危機最為驚心動魄。如今,隨著使用核武器的禁忌意識在有核武器國之間逐漸減弱,加上核裁軍及核武庫管理的框架瀕臨崩潰,強烈呼籲並建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一事,比起任何時代更是當務之急。
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安全保障到底是什麼?
在烏克蘭危機爆發數周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簡稱UNDP)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上大多數人感到不安全。其背後的原因是,人們覺得保證「在自由尊嚴中生活、免受貧困和絕望之苦的權利」[9]之安全感已逐漸削弱,即使在COVID-19大流行開始的數年前,已有超過85%的受訪者有這種不安感。
無可否認,烏克蘭危機的影響加劇了不安的感覺。對人類安全保障表示關切的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UNDP特別報告書的前言中寫道:「人類把世界變成了愈來愈不安全、不穩定的地方。」[10]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核武器的威脅,因它已牢牢地嵌入我們世界的結構之中。
與應對全球暖化所付出的努力相比,各國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由於氣候危機的現實十分嚴峻,大家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涉及全人類的優先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每年都會舉行會議,不斷建立起全球共識和團結,以加強應對措施。
然而在核武器的問題上,儘管要求核裁軍的呼聲高漲,但有核武器國與依附核武器國卻堅持主張其安全保障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推進核裁軍的條件還不成熟。
如果能以去年NPT審議大會被列入最後文件草案中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達成共識,這將為各國共同改革嚴峻的安全環境奠定基礎。我認為,至關重要的是,必須轉向一個與「讓我們共同生存,而非一起滅亡」的精神互相符合的「共同安全保障」思維,而這正是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疫情方面時的合作精神。
確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正是一帖「希望的處方」。它可以作為連接NPT與TPNW的雙輪車軸心,使我們加速邁向一個無核武器的世界。
我們SGI一直與全球原爆倖存者、以IPPNW為母體成立的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以及其他組織攜手合作,為了通過並普及TPNW而不懈努力。作為民間社會的一員,我們也將致力於促進早日實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掀起變革時代的浪潮。
這一點令我想起勞恩博士回顧1989年的重大意義時說過的話。那一年柏林牆倒塌、美蘇首腦宣佈冷戰結束。當年有來自東西方三千多名醫生,聚集在廣島參加題為「廣島悲劇不容重演──決心永在」的IPPNW世界大會。勞恩博士說,這是值得慶祝的一年,因為它證明了乍看無力的民眾力量確實地改變了歷史的方向。
正如「夜越深,黎明越近」這句話所示,冷戰的結束,正是展示以不屈精神聯結起來的人類會產生無窮力量的佐證。
今天,世界政治形勢嚴峻複雜,有人甚至稱之為「新冷戰」。我衷心希望,在廣島舉行的G7峰會上能夠進行富有建設性的討論,提出一帖「希望的處方」。我強烈呼籲: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再次發揮民眾力量,改變歷史的方向,開闢一條通往無核武器、無戰爭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