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舟共渡疫情危機(2020年11月18日刊登於《印度時報》)
目前,2019冠狀病毒病的確診人數已超過5000萬例,並在全球奪走了120萬條寶貴的生命(截稿為止),令人深感關切。
此次疫情不僅是一場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經濟更是遭受嚴重打擊,據說全球的赤貧人口因疫情而增加了約5億。這是三十年來不曾有過的劇增。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讓無數原本生活無憂的家庭猝然墜入了經濟困境,我對他們深感同情。
共同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比吉特•V•班納吉教授以及埃斯特•迪弗洛教授,在所合著的新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中提及,窮人不僅過著風險更大的生活,即使遭遇同樣一場災難,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作者們強調我們不應把責任歸咎於貧困的人們,而是應該去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
佛法關注的是人類所面對的真正苦楚。出生於古印度皇室的釋迦牟尼,年輕時享盡榮華富貴,養尊處優,有許多僕人侍奉。有一天,他跨出了皇宮大門,首次親眼目睹人們遭受疾病與衰老所帶來的痛苦。他更在路旁看見了一具屍體。
這一切使年輕的王子感到非常震撼,令他深深意識到,沒有任何一個人,包括自己,可避免生老病死之苦。讓他更痛心的是,許多人都認為自己不會面對這些苦難,進而鄙視並避開身陷苦楚的人。
在任何時代,這種思想都有可能蔓延。譬如,宿命論把貧窮與苦難視為個人的固定命運或其個人過失的結果,又或是以此來否認自己傷害了他人而逃避責任等等。就此,釋迦牟尼的教導是:雖然生活中的種種苦難無可避免,然而我們對正在困境掙扎的人所付出的同情與關懷,將形成一個互相鼓勵的網絡,不斷擴大安全感與希望。
全世界被疫情衝擊,面對極度壓力以及陷入貧困的人數之多,史無前例。在這關鍵時刻,讓我們付出更多關愛與慈悲,同情並理解他人所面對的痛苦,共同挑戰與跨越這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