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主义的传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1992年1月30日)
池田大作会长于1992年1月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演讲。本网在此转载全文: |
尊敬的高锟校长先生,中文大学有关先生们:
今天,承蒙惠赐无上荣耀的“杰出访问教授”称号,谨致衷心感谢。此外,承蒙日本总领事馆久保田总领事的出席,谨致由衷的谢意。
想到与贵大学的深厚缘分,这一荣誉对我来说无比喜悦,感慨无量。
创价大学创立之初,第一个进行教育交流的就是贵大学。现在,交流已扩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大学,但难忘的起点在贵大学。
贵大学与创价大学之间的教师,学生的相互往来也已经有二百几十人之多。
高校长也是创大名誉博士,去年春天在创价大学作过感人肺腑的纪念讲演,曾强调教育、学术交流的意义在于推进“全球调和与和平”,至今难以忘怀。
瞻望遥远的未来,我极其希望与贵大学的无比宝贵的友情更加深厚,更加牢固。
下面,请允许我借致谢之机,略述所感。
思想主义应侍奉人
去年,以海湾战争起首,以苏联消灭落幕,是世界史恍如地壳变动般大动荡的一年。“没有剧本的戏剧”这句话正贴切地描写了这几年的国际动态,无论多么练达的历史家,肯定也不能洞察。
尤其是延续了六十九年的苏维埃联邦简单的消灭,似象征着法西斯主义与共産主义这两种思想体系如脱繮之马般狂跑的二十世纪的收场。激荡的潮流在质问我们:到底是人应侍奉思想主义,还是思想主义应侍奉人?
以人为本的思考
那么,对于现在来说,什么才是重要呢?简单地说,我认为应该不断地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实践,来验证其正确与否。贵大学作为宗旨的《论语》地 “博文约礼”--广学博识,但不以博识为满足,还重视以礼、即实行来检束知识--不正是对此的训诫吗?岂但如此,我并且认为“博文约礼”这句话里,凝缩着 中国式构思、中国式思考,即无论在形而上领域,还是在形而下领域,都经常不休地探求以人为机轴,以人为本的思考。
假如名之为“中国的人本主义”,那么,这种清醒的、踏实的想法,不正是被狂暴的思想体系弄得神魂颠倒的二十世纪末,现今历史上的必要条件吗?
“节度感觉”
象征着这种“中国的人本主义”的,就可举出有名的“中庸”这一词语。无须引用《论语》中的“其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一句,也可以知道以孔子为始的 众多优秀中国思想家,一直用“中庸”、“中道”、或“中”来强调“其至矣乎”,即道德的最高目标。一言蔽之,这一关涉多歧的概念的特征,就在于作为人生活 所不可欠缺的“节度感觉”。
《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把表现为喜怒哀乐之前一贯不偏不倚的心的中正、平正叫作“中”,那么,对思想体系的狂信、盲信、轻信等就会无隙可入,因为这些歪曲的心,必然以民族 的、或阶级的憎恶等歪曲感情作为背景。而“中”之发,要达到合乎事物节度的“和”的状态,具有这样的“节度感觉”的人就会立刻意识到,为正义之名而使几百 万人牺牲的地狱般的光景是何等异常,那种正义是何等的可疑。
因此,所谓“中庸”,对诸位无须赘言,并不单是指政治的中间、中立、妥协、折衷等范畴,而是深入各个的实际存在,促进着一种激烈而严格的生活方式。
“中庸”的实践比治国平天下更难
孔子说得非常清楚:“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就是说,与治国平天下相比,与辞退高官爵位相比,与赤脚踏过白刃相比,中庸的实践是至难的。
振奋所有的精神力量,以最谨慎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达成“中庸”。至此,“中庸”超越了所有的社会变革,而以人 的内部变革作为第一义,可称为带有理想主义性质的人格主义。正因为如此,“节度感觉”也不单是所谓保持圆滑人际关系等表面的、他律的方法,而意味着一种自 觉到“自身”的自我规律和修养。这里,不正是蕴涵了通过人这一回路实行、验证一切的,“中国的人本主义”的卓越与革新的性质吗?佛法正是“中道”。
“人本主义”在动荡时代尤其重要
十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杜巴里(William Theodord de Bary)教授应邀在贵大学的钱穆纪念堂演讲,曾述及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美思想质素:“儒教述说在世界变革过程中,人起着中心的、创造的作用。从这观点来 说,儒教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我感叹,这一语道破了不介于外在因素,而仍然内藏着变革能力的中国人本主义的特性。
“中国的人本主义”原形,是在春秋末期乱世,人在拼命寻找生存意义的艰难苦鬬中形成的。同样地,在混沌的今日,当人在摸索如何创造历史时,中国的传统对于构筑新的人类世纪将作出巨大的贡献。
基于这点,我祝愿贵大学如校徽上的凤凰般,在二十一世纪的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长空上高翔,为世界带来光辉灿烂的希望。
友情四时而不衰
最后,我要引用从年青时候就无比崇敬的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奉献给诸位,以结束我的讲话。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