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法华经》
“佛教一般被视为寂静的宗教,但勤于为人‘拔除苦难’、‘给予欢乐’此生气蓬勃的样子,才是佛教徒的真正姿态。”--池田大作
佛教的真髓
佛教是拥有2,500年历史的宗教哲学,不过,真正被推广到亚洲以外的地区,成为广为人知的思想,则是最近这一世纪之事。
佛教中有许多宗派,据闻那都是源自佛教创始者释迦的教说。佛教在亚洲各地传开之后,与该大陆各种文化结合,相互影响,如此历经好几世纪,遂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宗派。宗派的不同,往往反映了所处之地的文化、社会、历史的特色,然而令众生从苦恼中解脱的心思却是所有宗派皆相通的。
佛教,可以说是为了应付苦恼而诞生的——释迦出家得道,达成正觉,就是为了他欲从生老病死四苦中寻求解脱的初衷。根据一般传统的说法,释迦的悟达是在他于菩提树下冥想时成就的。释迦明察到,宇宙森罗万象相互依存,宛如一个丝丝入扣的关系网,其性质虽然变幻无常,但其核心却脉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规律或法则,人的生命也不例外。释迦教示,觉悟到这一点,是超越苦恼,让人生开花结果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人生是充满慈悲与智慧的。这法则与我们生命本为一体,两者无法分割,因而在佛法看来,人的生命具有最高的价值,是尊贵至极的存在,任何道理,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能使残杀或亵渎人的生命等行为正当化。
佛教认为,慈悲是成佛必具的特征;而对秉持日莲佛法的创价学会会员而言,真正的慈悲,是离不开勇气的。生命的根本烦恼,是透过勇猛精进的行动,在变革自身造福社会之中才得以克服的。这种由内到外,由变革自身,到贡献社会的过程,是日莲佛法的核心思想。池田称之为“人间革命”或“人性革命”。
池田的哲学思想,旨在为人类指点一条明路,以供他们应对世间的重重苦难,把握其丰盛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财富,让人人都享有幸福,生活过得充实。
《法华经》
释迦的教说,据说有八万四千法藏之多,其中以《法华经》最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日莲佛教,以及池田大作的哲学皆以此为根本。
世道常提及的生命的永恒性、缘起、尊严等概念,其实在《法华经》中都有所论述,其中最重要的,是万众平等的概念。这是基于《法华经》中“万人成佛”的原理。《法华经》教示,所有人的生命,都蕴含成佛的可能性,即所谓的“佛性”。成佛并非是一个缥缈遥远的目标,透过《法华经》的教义,人人都可发掘这种生命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智慧、慈悲、勇气等德性。让人成佛或显现其佛性,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池田曾执笔《法华经的智慧》系列丛书,详细讨论了《法华经》。池田采用对话的形式,在书中与数名创价学会佛法教学部成员,谈论《法华经》在现今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并从日莲佛法的观点,深究《法华经》奥妙的原理。
基本上,《法华经》可以说是宣扬每个人的生命都具备的尊严与无限潜能,其原理可让这潜能大放异彩,这便是“成佛”之意。
池田的哲学思想可被理解为,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对《法华经》的原理及其作用所作的诠释。他秉持《法华经》敬重生命尊严的精神,透过对话的实践,广泛弘扬世界共通的人本价值观,以期为新的人类文明,建立相互理解、合作及和平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