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对话、开辟新天地
池田大作1960年代到国外访问,这让他周围的人惊觉,他宣扬日莲佛法的宏观不只局限于日本,其范围涵盖整个世界,超乎了任何人所能够想象的。他在70年代展开的活动更显示,在他的构想中,日莲佛法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超脱了狭隘的宗教信仰框架。对池田而言,日莲佛法以人的幸福为目的,这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为了让人有能力积极面对现代全球和社会挑战而存在的哲学基础。
池田和平哲学的一个特色,便是他积极投入对话。他经常会见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教育和艺术界代表,进行交流。这类会谈,若单以正式方面而论,估计达1,600次。其中许多会见的对话内容结集出版,话题包罗万象,涉及历史、经济、和平研究、天文与医学等不同领域。曾与池田共同发表对谈录的人包括: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诺贝尔化学、和平奖得主鲍林(Linus Pauling)和罗特布拉特(Joseph Rotblat)、未来学家亨德森(Hazel Henderson),以及作家金庸和巴金。
与汤因比的对话
池田对话之道的起点,是他与汤因比的会面及对谈。
1969年9月,池田接获这位年届80高龄的英国历史学家的信,邀请他前往伦敦会谈。汤因比享誉历史学术界,在日本也颇负盛名,他对文明兴衰的原因所做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池田分别在1972年及1973年前往伦敦与汤因比会面,两人的对谈长达10天。期间,双方综观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讨论。
汤因比的中心史观,非常重视宗教在文明发展中起的作用。他认为佛教是最适合现今这个理性、科学时代的宗教,其哲学或能对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解决之道。这也是他对池田深感兴趣的原因。他们的对谈集《展望二十一世纪》于1975年出版,至今已译成逾30种语文,广为流传。
会谈结束时,汤因比交付池田一份世界卓越人士的名单,推荐池田去拜访。这显示出他对池田的莫大期望,他并预言池田在有生之年会得到比他更多的名誉博士学位。池田果真在不久后的1975年5月,荣获莫斯科大学颁给他首个的名誉博士。至今,他已获得逾400个学术荣誉。
民间外交
除了与学者和文化界代表人士会谈之外,池田在70年代也开始与政治人物对话。当时世界正处于超级强国对峙的紧张时期,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池田表示,希望以一介草民之身,尽己所能缓和当时的紧张情势。
他于1974年与1975年先后访问中国、苏联和美国,会见了苏联总理柯西金(Alexei N. Kosygin)、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人。
|
|
以下是池田就当时情形所做的亲笔描述:
“1974至75年,我接连访问了中国、苏联和美国,直接与各国首脑进行对话,以民间人士的立场摸索缓和紧张局势的途径。当时除美苏对立以外,中苏间也处于紧张状态,使世界面临三极分化的危机。”
“1974年5月第一次访华时,参观了北京市民构筑的、被称为『地下万里长城』的大型防空壕,切身感受到苏联给中国人民的威胁。同年9月,我第一次访问苏联。在会见柯西金总理时,坦率地问他苏联有无攻击中国的意图。柯西金总理断言苏联没有攻击和孤立中国的意思。”
“同年12月,我带着这一资讯再次访华。于这次的访华期间,我有幸会见了周恩来总理。会谈中,我们共同确认了日中应携手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行动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听到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绝对不做超级大国的话。结合先前我与柯西金总理对话的内容,我确信实现中苏和解的日子不会太远。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我的预测是对的。”
“1975年1月,我访问美国,在小雪纷飞的华盛顿拜会了基辛格国务卿。会谈中我告诉他周总理热切希望早日缔结日中友好条约的事,基辛格博士表示非常赞成。”
“同一天,在华盛顿遇到了大平正芳元首相(当时是大藏大臣),我向他转达了基辛格博士的话,并伸张了缔结条约的重要。大平首相表示完全赞同,也定会努力去实现。三年后的1978年8月,终于正式缔结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1
(有关池田致力于与苏联集团对话,以及恢复中日关系的其他详情,可查阅本网站“和平”部份的“日中关系”一文。)
这些努力是池田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及学术界人士积极接触的开端。目前出版的池田与各界人士对话内容的对谈集,总数已超过70本。这些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和平到艺术和宇宙论等,不一而足。为此,池田获得逾400个名誉学术荣衔,和30个国家勳章。
创立国际创价学会
与此同时,池田也一面筹备成立国际创价学会(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简称SGI)。1975年1月26日,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价学会代表齐聚关岛,出席“第1届世界和平大会”。SGI便在大会上宣告成立,池田荣膺其会长。在叙述他成立SGI的动机时,池田这么写道:“一切取决于人。因此,我们要毅然地、彻底地扩展善人的联盟。”2
今天,创价学会会员遍布世界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令它成为也许是世上最大、最多元的佛教团体。会员们秉持入世济世的佛教精神,以各种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推进包括可持续发展、文化间和宗教间对话、非暴力运动、人权教育、废除核武器运动在内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