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革命——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2007年4月12日刊登于《日本时报》)
今年,设置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末日之钟”的分针,五年来首次被拨快了二分钟。
现在的时刻是二十三时五十五分,意味着距离象征人类灭亡的午夜零时只差五分钟。
调整时钟是为了反映朝鲜进行核试验、伊朗开发核能源,以及同样令人深忧的环境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
“末日之钟”设立于一九四七年。当时大家都认为核武器是危及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六十年后的今日,地球环境恶化问题使未来更显昏暗无光。世界情势已达到“急不容缓”的地步。
三十五年前的一九七一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首份报告书《增长的极限》,针对人类未来发表慎重的警告。三年后的一九七四年,我跟罗马俱乐部创办人奥锐李欧・贝恰博士会面。
他说:“如此下去,大自然与人类将在二十一世纪灭亡,地球将变得荒芜不堪。然而,世上的领导人却只汲汲于眼前的利益,对更长远的未来视若无睹。”
该如何打开这种局面?博士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人类自身变革是至关重要因素。”
有史以来,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以至政治革命。可是,这一切只不过是人类和社会表面的改变。
人类拥有操纵“外在世界”的技能,在物质方面取得飞跃性的进展,可是却因内面精神未取得足以与之平衡的成长,而反被本应由自己掌控的能力摆布。
毕竟,人类是为了生存而长久以来一直偏向于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可是世态正如圣雄甘地所说:“大地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
若纵容人类无限的贪欲,任其主导社会的运行,那这个物质主义文明将挣脱人类的掌控,把地球这个人类栖身之所虚耗殆尽。
事实上,人类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可是,一心一意追求“幸福”,却撞上“不幸”之壁,其中原因何在?
那就是对“幸福”之意的误解。
“满足欲望”和“幸福”是两回事。如果不把两者分清,那么,苏格拉底所说的“搔着痒处过一生”似乎就是幸福的人生。
过着只顾享乐的生活,欠缺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那真正幸福只是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幸福之道不在于积存物质的财富,而在于让内心世界变得更丰裕、广大。
所谓“幸福”就是“内心的充实”。人不应只顾自己。唯有为他人的幸福努力,内心才可变得更充实更有深度。
朝向以“自他皆幸福”为目标的人生,不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吗?
大乘佛法中有所谓的“菩萨”的人物典范。
“菩萨”所指的,是那些可以将自己的利益搁着不理,勇于为他人济苦救难的人。
对菩萨来说,为他人尽力,自己也会跟着成长和感到喜悦。“利己”和“利他”其实是一体的。不“利他”就无真正的“利己”可言。
菩萨不畏地狱之苦,最怕忘却利他之心,因为那意味着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
菩萨并非甚么特殊的人物。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尊贵的“菩萨心”。这就是佛法的生命观。根据这个见解,无论出自任何宗教或文化背景,为他人奉献的人都是“菩萨”。
任何人在任何境遇都可为他人尽力。那是不需要甚么特别的身份或立场的。
简单来说,菩萨道就是“鼓励别人”的生活之道。鼓励不是从可免于受影响的远距离给的。要鼓励别人,就必须投身于苦恼之中,在社会的浊流中赤足跋涉,让生命发放光辉,穷一生之力为他人送上勇气与希望。人类可于这样的生活中品味生存于世的意义,并体会无限幸福与欢喜。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改为贡献他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人性的革命”。
就算直视着人类所面对的重大危机,我也不会沦于“末日思想”。因为我深信,不宣扬恐慌,以希望来引导,人类才可方向无误地往前迈进。
“人性的革命”才是希望的关键词。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自身为主体而展开的革命,而这种革命是没有任何牺牲流血的。
这股变化的浪潮,由一个人传至另一个人,当浪潮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全球社会就会出现巨大的变革。
“由现在开始吧!”——亦即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始革命!
~池田大作著,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