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社会的生存之道(2007年3月8日刊登于《日本时报》)
日本今年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分水岭,就是所谓的“二〇〇七年问题”。
出生在二战后婴儿潮的人由今年开始,将陆续步入退休年龄。这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集体退休时代即将到来。
六十五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达到二千五百六十万人的最高纪录,占了总人口两成以上。预计在今后的数年,这数字将不断地攀升。
“人口老化”的问题当然不只局限于日本。根据联合国的推算,全球六十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目前大约有六亿人,预计到二〇五〇年为止,这将达到近二十亿人。
这不单是“数字在增加”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契机,让人通过照顾高龄人士,重新检讨该如何看待人生与社会。
实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被他人需要――这是万人都希望得到的认可。那么,如何才能建构一个让人终生感到生活过得充实且富有价值的社会呢?
再者,高龄人士的智慧与经验,是丰富现在未来的宝贵财产。树立真心尊敬高龄人士的风气,无疑是为社会的持续繁荣打稳基础。
面对着社会急速高龄化的问题,日本需要以创意漫溢的气魄,来应付这个人类课题所构成的挑战。
去年,一项以这群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为对象所作的调查显示,对未来“感到不安”的人多达百分之六十六。除了退休金和生活费等经济方面的问题,他们还列出自己的健康和父母的看护问题为不安的因素。
实际上,因看护年迈父母而承受着他人无法想象之苦的人的心声是那么的真切,能否为他们作出细致而有诚意的应对之策,正是政治的重大责任。
调查的结果也兼含让人感到日本的未来是乐观的另一面。
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只有百分之十五表示目前有参与义工活动,然而,表示今后打算参与的人却多达百分之六十。同时,表示欲与邻居加深交往的人也高达八成以上。
我认为,这些表示要实践“为他人尽力的生活方式”、“在社区中加强人际关系的生活方式”的人,正掌握着为高龄社会灌注活力的关键。
只要一心怀着急他人所需、为他人尽力的意念,人就可常保朝气,暖和身边之人的心,让社区更显光明。
东方有一句至理名言:“为人点灯,明在我前。”
燃尽一生,诚心地为社会带来光芒的人,在人生大成之期将绽放庄严的异彩。毕竟,“真正幸福的人”不就是指“带给人们幸福的人”吗?
常言道:“青春永驻”,其实心境年轻与否是不能以实际年龄来下定论的。一生不忘却好学、进取之心,为了自己的目标奋勉不懈――这股热忱才是青春的标志。
“我兴致来潮,想让些什么腾空而起,任它如风筝般高高地飘扬,在烈风中疯狂地飞舞、奔驰。”
这是作家井上靖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所写的一段难忘的字句。
他写出了看见小孩子们在正月时分出门放风筝时的满腔感受。
在给我的另一书信中他也提到,迈入暮年的他对“烈日”一词的兴趣愈来愈浓。
他曾写过:这份想效仿盛夏猛烈照射的太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心情,是显示我曾经活过的唯一证据。
他执笔写最后的作品《孔子》,是他患了癌症,施完大手术后的事。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描绘孔子和弟子的人性的名着,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更是他在病房的书桌上谱写的。
我记得,他曾这样忆述:“我认为,若能够在晚年这个人生几近完成的阶段,成就绝佳作品,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事。”
把年老看作是走向死亡的衰老时期,或是走向人生完美终结的时期?把它看作是走下坡,或是生命的升华?造成人生富饶程度的天壤之别,只是微妙的一念之差。
纵使手握无数财富和权力,也绝对逃不过死亡这个定数。
或许只有当人意识到人生岁月有限,才能够真心诚意地追求“更美好的人生”、“更有价值的人生”。
但愿晚年能如承诺翌日亦是晴天的无限夕阳一般,灿烂尽显,光辉四射,向未来的世代送上希望的光明。
即使不是大文豪,也可为后世有所遗留。那就是我们那不可磨灭的人生轨迹。
人生轨迹是否充实,一切都俨然地刻印在我们心胸之中,而其中最为精彩的章节,往往是在苦斗中完成的。
能够自豪地宣称:“我曾如此奋斗,我是如此熬过来的”、“我一生无悔”,证明了人生是胜利的。
为了让人人最后皆能断言“人生多美好”而互相鼓励――这是高龄社会应朝往的方向。
思考高龄社会的问题,不应只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它为我们制造了绝好的机会,让我们思考自己本身的生存之道。
~池田大作著,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