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 6日
池田中心举行《新人本主义:池田大作大学演讲集》研讨会
2013年4月6日,池田和平、教育、对话中心以《新人本主义:池田大作大学演讲集》(A New Humanism: The University Lectures of Daisaku Ikeda)此书为主题,召开研讨会。此书收录了池田会长从1974年至1994年于巴西文学院(Brazilian Academy of Letters)、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法国学士院(Institut de France)以及北京大学等处的讲演。由美国杜威协会(John Dewey Society)的两位前会长,同时也是曾与池田会长对话的有识之士吉姆·加里森(Jim Garrison)博士和拉里·希克曼(Larry Hickman)博士主持。研讨会上有从波士顿地区、甚至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大学生参加。
这活动的核心讯息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充实、有价值,以及实现世界各地有良知的人所企盼的和平国际社会,那么进行多种模式的对话是有必要的。在两个小时的研讨会中,第一个讨论主题是如何改变自身的“小我”,认识并成就拥有更宽大胸怀的“大我”。在佛教中,前者意味着自私、狭隘的欲望,而后者就意味着慈悲和同理心。
弗吉尼亚工业大学(Virginia Tech University,VTU)教育哲学教授加里森教授认为,池田会长的演说,阐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以这位VTU学者的话来说,那就是:“在发觉‘大我’的奋斗过程中,真正的佛教实践,并不提倡抹去‘小我’,而是试着去掌控并引导‘小我’,以使文明往更美好、更高等的层次发展。”加里森教授进一步谈到,对话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对于锻造“大我”有特别卓越的成效。杜威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wey Studies)主任兼南伊利诺大学卡本戴尔(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哲学教授希克曼教授在美国实用主义学者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观点中,发现他同样认为对话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形式。
希克曼教授解释到,在詹姆士看来,人的“自我意识”并非一种毫无可塑性的固定形体,那是一个“习惯、欲望、动机和人际关系”的结合体,这结合体有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得不安定,尤其是在遇到危机时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人可以随意决定这“自我意识”的发展方向。他另外也谈到:“‘大我’的特征是,它可在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搭起对话的桥梁。”
<资料来源:池田和平、教育、对话中心2013年4月23日发布的新闻稿及2013年4月13日《圣教新闻》>